今天是

欢迎光临金坛区朱林中学!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课题荟萃>减负增效>教师课题> 文章
结题报告—孙月芳
结题报告—孙月芳

发布者:孙月芳   发布时间:2019/5/19 10:36:08   浏览次数:6042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组 孙月芳执笔  

一、课题简介  

课题名称: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课题负责人:孙月芳  

课题组成员:孙月芳 黄月庚  

二、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题摘要  

本文以课题组探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所作的工作为主线,从选题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计划及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旨在为相关专题的研究与推广提供借鉴。  

四、课题内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基础  

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和世界各国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挑战,为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国家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把培养学生具备迅速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的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作为最终培养目标。  

虽然十几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我校于1995年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但据调查,多数学校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以单纯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为目的,教学内容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而教学模式大体上沿用了其他学科的传统模式,多数利用“黑板+演示+操作”的方法,这种模式以教师教授和演示为主,学生只能听、看和照着来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究其理论依据,依然是所谓学习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制激”到“反映”。在这种教学目标和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和压抑教学无法完成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人才的历史任务。  

我校是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具备较先进的硬件环境,同时也圆满地完成了“九五”课题的实验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学生的主动性和方法相对不足,教学效果不够显著,距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仍然有一定差距。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我校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的实验有着重要意义。  

(二)、课题的界说  

我们把构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理解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际运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探索一套适合学生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模式。具体定义为:1、以学生为主体2、兴趣为支点3、互助为桥梁4、以完成任务为基础5、以服务信息社会为最终目标。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因有哪些?  

<1>家庭因素  

学龄前儿童很少接触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的益智性活动,家长只期望他们成为不生病、不缠大人的“乖”孩子,这就使得他们知识面很窄。再加上家长并不懂得如何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学校学习效果的巩固率也较低。这样循环反复,导致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为了赶教学进程,学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一离开老师就不知道怎样学习了,自主能力也会随之丧失。  

<2>社会因素  

尽管创新教育正在轰轰烈烈的研究推广,但中考、高考的评价标准仍是升学成绩。所谓“一好百好”,为了在应试中取胜,题海战、强化战愈显激烈,甚或一些名校在介绍成功经验时也不忘向他校推荐“多练”这一绝招,熟能生“窍”嘛!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先天不足”,升学压力更大,此情此境,学生的苦自不待言,哪里还有自主学习的欲望?  

<3>学科因素  

信息技术是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这门学科是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学科,区别于传统的学科。由于其年轻,没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受到传统学科的影响,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操作”的授课模式普遍存在。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当作了课堂的主体,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探索的机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训练成了没有思想,只会考试的机器。为了考试而学,把自己的想法和爱好抛一边。教学模式的单一,让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得更加乏味。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时代,我们整天会和许多不同的信息打交道,那么如何从众多信息中快速而准确地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信息技术是各学科中内容最新、发展最快的一门课程,教材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两三年,在实际教学中过分依赖课本展开教学,显然是不行的。当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地按照课本的内容给学生上完课后,那么这节课也许对学生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我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初目的是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和其它学习。  

社会因素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仅仅依靠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家庭因素我们也不能直接改变,但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改变课堂开始,改变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有哪些相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2>“探究式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效地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走向一致。  

<3>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其基本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除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外,还有哪些具体措施?  

<1>创设符合学生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融入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创设和谐的“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等动画的特点,将抽象化、复杂化的内容生动化、有趣化,巧妙地创设富有变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引入到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情境当中,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  

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  

教学情境也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2>重视课堂的及时反馈、评价,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动力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评价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要体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反馈总结越是及时,得到教育效果越好,反馈的间隔时间长,得到的效果就会次之。   

评价,第一要正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就值得鼓励,努力探索了,就值得表扬。第二要肯定成绩。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掌握了新知识、新方法,要充分肯定及时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据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自然研究法,在正常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情况下进行,通过实验和对照班的实验比较分析研究成果。采用调查法,通过问卷、访问、测验、书面材料分析、开展调查会议的方法,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及变化,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原因,对任课老师的期望,参与课堂的意愿,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课前的自学情况等,同时结合比较法和行动研究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不断的充实,修订研究方案。  

根据互助式教学的目标和特点,我们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力求贯彻以下原则:  

1、坚持兴趣性原则  

通过在课堂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坚持主体性原则。  

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学生人人有潜力。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组的集体作用,力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让学生以互助小组学习的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教学目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3、坚持平等、互助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因而,遵循师生平等、互助、互动的原则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4、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态度、习惯、方法、策略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五)、研究工作的过程及实施步骤  

1、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开展前期调查,了解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现状,拟订实验方案,选定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做好学生情况分析。  

2、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及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提出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决定。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912月,搜集、查阅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  

第二阶段:200912月—201110月,按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实验,其中进行2-3次学习交流活动,完成中期优秀案例1篇以及展示课12节,汇总各类过程性材料,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110月—201210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汇集研究的各项资料与各类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总报告。  

(六)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研究,改变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观、信息技术学习难度观和信息技术学习动机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动力更足。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与此同时,布置的任务也切合学生实际,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完成任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作业上交的平台,积极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学生在奖励机制下,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的动力更足。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的,不论是什么内容,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都由学生小组自己去构想,去设计。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得到充分的解放。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3、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平时由于班大人多,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机会很少,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上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更少了。这大大加速了“两极分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意识地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们通过互相配合,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体会到了共同攻克难关,分享快乐的愉悦。这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有好处。  

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在研究中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反复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亲身体验了成功和失败,喜悦和痛苦,课题组成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了观念,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原则、方法、途径、策略等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科研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一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发展的正确引导者和指导者。二是从课题研究和实验中,课题组成员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之间存在“差距”,作为教师就应当正解看待“差距”,承认“差距”,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学生看成具体的、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他们,赏识他们。因此,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真正的“人”,考虑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强加于他们,这样教师也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课题研究的本身,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激发了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研究和实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获得成果的喜悦。同时认识到,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在教学科研中求发展,向教学科研要质量,是办好教育的立足之本,也是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高素质转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七)、存在的问题  

学生方面: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呈两极分化趋势,能干的同学越学越好,自信心越来越强,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困难的同学越学越吃力,兴趣越来越低。  

教师方面:  

1、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不够。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就会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  

2、课题组成员虽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习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但总的来说,理论素养还不够,课题研究的力度还只停留在对问题表面的研究,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使本课题研究缺乏深度。  

3、学法指导不力。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因此,教师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的层次性以及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这两方面还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  

2、《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李瑾瑜主编  

3、《新课程教学法》——张行涛主编  

4、《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主编  

5、《教育研究的方法》——袁振国主编  

6、《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叶金霞编著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西大街25号 电话:0519-82620141

版权所有 金坛区朱林中学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